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新经济发展的建议

2020-03-02 16:22

文化新经济是以文化元素核心为内在驱动、以拉动文化消费为主要手段、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最终目的的经济发展战略。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也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仅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全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4处,控保建筑252处,古桥、古井等古构筑物790处;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园林和大运河5个核心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6项、各级非遗传承人49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狠抓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市,苏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将文化优势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硬功夫,提升产业能级,构建苏州特色产业体系,是苏州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苏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苏州文化元素丰富,但文化业态比较传统、单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苏州文化分布广,但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特点,市场竞争力较弱。苏州文化丰厚,有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也有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除园林、名镇外,文化资源更多地是当作文化遗产和文化事业来传承、保护、利用和建设,没能很好地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经营形式单一、人员结构老化,呈现广而散、小而弱的特点;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新需求,市场竞争力不强。

2、文化消费的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据了解,我市文化类消费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是3301元、3722元、3965元、4499元、4900元,分别占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0%、8.66%、8.51%、8.79%、8.83%,而同期的上海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占到10.70%、11.20%、11.80%,广州是12.76%、12.87%、13.03%。作为文化大市,文化消费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占比还不高,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苏州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能够充分释放出来。

3、传统文化创新力不强,与生活的结合度和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紧密。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一定压力,而新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目前,苏州的文化经济还达不到景德镇那样有广泛影响力、辐射带动作用和融合发展的瓷器文化、瓷器产业和瓷器城市。苏州的文化产业在做强、做优的同时,尚需积极探索和打造带动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型业态形式。

为推动文化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

1、突出规划引领,以更高站位谋划产业布局。一是尽早着手编制苏州市文化新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明确文化新经济发展定位、方向和保障措施,并推动将产业发展相关内容列入我市“十四五”总体规划中。二是强化规划的执行落实,细化工作方案,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促进相关企业向文化新经济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上有规划定位,下有政策保障的良好机制。三是重点发展姑苏区“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的文化新经济建设。

2、加强载体建设,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园区、项目和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议一是全力打造文化新经济发展示范片区。以周庄、甪直、同里等古镇、桃花坞、平江路、渔家村等古街片区打造苏式文化会客厅,不断扩大我市文化新经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进一步发挥国资作用,通过收购、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盘活苏州市内名人故居、古建老宅、控保建筑等资源,用于发展文化相关产业,精心打造具有苏式特色的载体品牌,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也可在清理老宅旧居同时,引进总部经济,可借鉴上海淮海路因电商的冲击原来商贸萧条,现在向全世界招商,灯箱广告设计符合国际眼光和时尚流行趋势。二是着力改造提升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突出特色,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推动文创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企业。

3、立足自身优势,在更广范围推动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门类之一,具有融合、越界、扩散、渗透的特性。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以文化产业为重要支点,带动相关产业共同提升,形成新型业态,共享共创实现区域发展。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独具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要重点推动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生活集聚区,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二是文化与科技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系统创新。三是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将苏绣、苏扇、戏曲服装、木刻年画、核雕、玉雕等各类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与文化、时尚、创意、科技、互联网及消费需求相结合,加快传承创新、再造利用步伐,延伸产品价值链。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消费。

4、注重项目招选,引育市场主体。一是要把文化新经济相关企业的招选作为招商选资的重点。紧盯税收贡献大、人才突出的设计、高端酒店、影视动漫游戏、IP开发运营、文化投资和新兴文化类公司;二是要把文化与科技融合,探索打造“文化+科技”,将科技赋予文化创意以新的展现形式。三是要探索“文化+资本”跨界联姻,深度接洽涉及文化新经济的优秀资本方。

5、加大夜间经济、展会经济发展力度。夜间经济、展会经济是文化新经济的表现形式。建议苏州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提振夜间经济。用好市场力量,在条件相对成熟的行业用心培育、妥善引导、遵循市场规律起步,释放新版“夜苏州”的全新能量,形成一批消费新地标。提升展会经济效益,通过举办各种大规模、高层次的展览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展活动,扩大苏州国际设计周等重大对外文化交流展会的联动效应,提高城市经济效能。

6、强化要素保障,以更高标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政策扶持方面。建议学习北京、深圳等文化新经济先进地区经验,在税收、用地、规划、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优化国资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二是人才引培方面。建议大力培养和引进市场紧缺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文化传播营销人才等,突出加强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文化团队的引进。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适当经济补助,确保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三是金融支撑方面。建议设立文化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并引导社会资本机构合作设立一系列文化创投子基金,激励社会资金投资于文化新经济产业,实现以金融资本精确定位可塑项目,为潜质项目注入成长动力。充分放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起良好的苏州市文化新经济创业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