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助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2021-02-01 16:20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发达经济体的实践证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抢占价值链高端的有效途径。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夯实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抢抓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州具有“两业”融合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

1、苏州拥有18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具备了吸引更多国内资源要素集聚的基础条件。同时,新设立的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是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平台,定位于高端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聚集地。自贸区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制度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必将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深度融合发展。

2、苏州产业基础好。作为全国制造业基地,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489个小类和16万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和制造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三,2020年上半年跃居全国第一,为“两业”融合提供了所需的产业支撑。

3、苏州入选全国六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融合型企业,“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两业融合”成效初显,为苏州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二、当前“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1、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较弱,对先进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强。苏州的制造企业大多数主要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业务和提供零部件供应,处于全球产业体系中加工制造环节,缺乏研发设计、品牌管理和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既无法引入高端服务要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也缺少向服务环节延伸的动力。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生产性服务需求和金融业,两者的比重分别占服务业的16.5%和1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仅占5.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占4%,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端服务产品有效需求不足,比如商务服务、设计服务、管理咨询、节能环保服务等环节。虽然一些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尝试将服务流程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但更多的仅是简单的“嫁接”“相加”,并未真正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2、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效率不高,与制造业的融合力较弱。一是规模不足。全球先进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在70%以上,苏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50.43%和53.93%,差距很大。比较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苏州为27%,上海为50.9%,杭州为42.9%,南京为41.4%,生产性服务业对苏州经济贡献不大。二是效率不高。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小、散、弱”,缺乏龙头和“链主”企业。2019年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中,深圳有11家,苏州没有一家;中国互联网百家企业中,深圳有8家,苏州只有1家。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仅仅促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985%,与杭州的2.95%、上海的1.38%相比差距较大。

3、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黏合剂”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推广运用不足。工业物联网、大数据、5G商用技术、3D打印均属于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风险系数高、技术外溢效应强,必须依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实现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运用。

4、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空间布局尚待优化。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存在地区差异,未能很好地实现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市场的资源尚未充分利用。随着苏州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们需提前做好目标市场的现代服务企业布局。

三、推进苏州“两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搞好规划,整体推进,加快“两业”融合进程。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体系桎梏,推动全市层级的部门协调,编制《苏州市“两业”深度融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高起点规划“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载体,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出台《推动苏州市“两业”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以促进“两业”深度融合为主题,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中心,以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两业”深度融合的目标、方向,分解落实重点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2、试点先行,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两业”融合试点。依托现有制造业强镇、开发区(园)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认定一批市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区,引导开发区(园)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升级。搭建“两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建立标准化服务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引,完善标准化“两业”融合服务市场。

3、创新驱动,加强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融合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流动与转换,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搭建融合创新载体,形成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依托中国(苏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搭建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的开放、协同、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以及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进成果转化,化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合动力不足、融合能力缺乏的问题,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加快创新创业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推进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以制造业的高端需求为拉动力,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联动发展。

4、优化环境,积极营造适合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推进“两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消除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减少结构性政策,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消除“两业”深度融合政策壁垒,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出台“两业”融合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对制造企业、软件企业等联合开发软件和信息技术及推广应用的给予奖励、补贴。